昨日上午9时,京粤港澳四地携手打造的高规格国际级盛事——2019珠海国际设计周暨北京国际设计周珠海站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逾万市民和在校大学生来到现场,领略设计带来的独特魅力,感受设计为城市、生活带来的美好。
香港主办方代表、香港设计总会秘书长刘小康,澳门主办方代表、澳门设计中心负责人朱焯信,北京主办方代表、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建秋,珠海主办方代表、华发集团总经理李光宁等出席了开幕仪式。
a 学术界领袖齐聚珠海 濠江畔共论设计之道
设计周上,六场设计界的高端对话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上演,全球设计界大咖在珠海展开脑力碰撞。
刘小康,朱焯信,澳门城市规划师马若龙,著名服装设计师、无用品牌创始人马可,“德国-创意之国”项目的首席执行官巍岚,米兰设计周tortona场外展创始人卢卡·福伊斯(luca fois)等围绕设计与科技、设计与制造业、设计与人居、设计与品牌、珠澳设计合作发展、设计与创新创业六大主题,展开主旨和主题平行对话,交流设计创新理念,分享设计创新成果。
六场设计界的高端对话中,最重磅的莫过于开幕式主旨对话环节之院长对话。
院长对话由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珠海国际设计周学术召集人王敏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包豪斯研究院院长杭间,同济大学设计创新学院院长娄永琪展开了一场主题为“设计·教育·未来”的“院长对话”。
这四位国内设计界的学术领袖在设计与信息、科技、文化、艺术交融等领域各有建树,他们深入探讨中国原创设计与科技结合带来的启示。他们表示,珠海要以珠海国际设计周为支点,撬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教育、企业等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有针对性与预见性地培养引领设计与创新人才。
b 设计大会成果落地 设计动能实现转化
2018珠海国际设计周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设计机构和设计师的目光,创意设计资源集聚珠海的态势明显,使得珠海与澳门之间搭建了一座“设计之桥”。
一年来,珠澳两地设计界人士频繁互动,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及华发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华发集团现代服务板块联合澳门设计中心共同打造“珠澳设计中心”项目并入驻澳门产业多元十字门中央商务区服务基地。目前,cliffs studio、同点设计等22家澳门知名设计企业进驻珠澳设计中心,业务涵盖信息技术设计、产品设计、品牌设计、时装设计等专业领域。
开幕式上,珠澳设计中心正式揭牌,该平台服务于珠澳两地设计产业,为入驻的珠澳两地设计机构提供办公及展示空间、商务和生活配套服务以及培训交流、产业项目拓展等增值服务,将帮助澳门设计企业进入广阔的内地市场,让珠海企业透过澳门与世界联通,开拓全球市场。
支持澳门发展设计产业,就是支持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珠澳设计中心的揭牌,标志着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珠海在深入推动珠澳合作、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做强澳珠极点等方面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将进一步激发澳门产业多元发展新活力,推动珠澳合作迈向新高度。
本届设计周上,旨在发现和推介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青年设计师的综合设计赛事“华灿奖”的颁奖典礼首次来到珠海,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青年设计人才的设计力量在2019珠海国际设计周亮相。
在民革广东省委会、民革珠海市委会、以及珠海市香洲区政府等有关部门领导大力支持下,“华灿工场”落户珠海市香洲区,将重点发展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华灿工场”珠海空间的落地,将实现设计动能的转化,也将为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设计人才需要土壤,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设计产业的沃土。此次设计周另一项成果,是《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力年鉴2019》的发布。
年鉴在全面梳理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判断湾区设计的发展趋势,并基于对粤港澳大湾区定位的深入剖析,为湾区设计产业的建设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此外,今年4月,珠海国际设计周向世界设计周联盟递交了加入申请书,将有望成为最早加入该组织的粤港澳大湾区成员之一。
c 设计力奖星耀珠海 彰显湾区设计力量
2018珠海国际设计周获成功后,粤港澳三地的创新产业资源开始向珠海流动,其中就包括大量优秀的设计师群体以及设计产业领域的优秀企业。为了进一步激活珠海本地设计产业活力,本届设计周特秉承创新和服务的平台宗旨,重磅推出全新主题活动——“珠海设计奖-大湾区设计力”大奖。 “珠海设计奖-大湾区设计力”从珠海出发,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设计精英开放,范围涵盖城市设计、科技设计、文化设计、生活设计四大板块。首届“珠海设计奖-大湾区设计力”率先设立五项大奖,其中三项大奖——“大湾区产业创新设计领袖奖”“大湾区优秀原创设计师奖”和“大湾区设计新势力奖”于12日晚的“设计之夜”现场一一揭晓。“大湾区杰出贡献奖”在13日设计周开幕式上颁发。“优秀设计作品奖”将于12月15日颁发。 开幕式现场,嘉宾为马若龙、马可等6人颁发“大湾区杰出贡献奖”。“我特别开心珠海有国际设计周,我十三年前就来珠海定居,这里有碧海蓝天和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同时我也希望她是一个文化和艺术之地,给城市生活增加更美好、更幸福的感觉,这就是设计周能带给珠海人带来的变化。”马可说。 该奖项也将从本年度起,成为珠海国际设计周的常设项目。“珠海设计奖-大湾区设计力”问世,是依托大湾区发展机遇、以学术力量结合产业资源的一次创新尝试,弥补了珠海在设计领域的一个空白。 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昱东表示,他希望通过举办珠海国际设计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设计资源的集聚,也使设计业与制造业找到一个融合发展的联结点。“希望青年原创能成为珠海设计的未来,让珠海成为青年设计师创业的热土,我们的愿景就是希望青年设计师能来到珠海、感受珠海、扎根珠海。”王昱东说。 在主题为“设计与人居”的平行对话中,还举行了“国家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珠海优秀项目”颁奖仪式。该奖项分为建筑、景观、设计之星、人气之星四大类,其中十字门中央商务区会展商务组团、华发商都等26个珠海本土优秀设计作品获奖。
d 六大专题展亮相 “设计 科技”改变生活
复古的红旗老爷车、人工智能控制的摩托车、全球第一款真无孔全无线智能手机、中国传统计时三用腕表……数据统计显示,2019珠海国际设计周交流展示活动第一天,就吸引了万余名市民前往观看,亲身感受“设计 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真实的变化。
“设计 科技”就是通过设计,将先进科技转化成高质量的产品及服务,因此而改变生活。2019珠海国际设计周交流展示活动,就让观众看到“设计 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真实的变化。
交流展示活动于13日-15日在展览中心3-5号馆举行,展览面积15000平方米,参展品牌179家,参展展品超过3000件。展示活动由专题展览及设计博览会两部分组成,其中4号馆为专题展,包括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澳门设计廿》《香港设计展》《预见未来-红点设计概念大奖获奖作品展巡展》《设计珠海展》《“青年设计100”创新设计展》六大专题展组成;3号馆和5号馆为设计博览会,展出内容包括工业设计、时尚生活设计、服装设计、家居和室内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共呈现40个展项,200多件文献和实物,如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与建造,走进千家万户的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等经典国货的设计之美。这些珍贵展品将从多个维度“重现”新中国初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我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在这里停留了很久,仿佛回忆起来很多珍贵的东西,也了解了历史。”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现场还出现不小的惊喜,那就是红旗ca770国家高级轿车的造型内外饰设计师贾延良到设计周现场,并在开幕式结束后现场展示的红旗ca770轿车签名。“我的作品能够参加这个展出,和国徽、国旗放在一起,是对我这一生的最大肯定,也是我这一生最荣幸的事情。”贾延良激动地说。
作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的“献礼展”,《澳门设计廿》集中展出澳门回归后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近50家参展单位带来涵盖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空间设计等不同门类的逾400件作品,向珠海和世界展现澳门设计的前沿力量。
《设计珠海展》作为向世界展现珠海本土设计力量的主要阵地,展出近年来广东省“省长杯”、珠海市“市长杯”以及在国内外设计大赛斩获奖项的60件珠海本土优秀设计作品。
此外,在业界极具声望的“红点”也将带来《预见未来-红点设计概念大奖获奖作品展巡展》,展品囊括全球55国的309件最新设计概念与项目。这次概念展也为中国设计产业提供一次直面全球前沿设计概念原型的最佳机遇,为产业升级、企业转型提供更直观的视野与思路。
高端家居、知名工业设计、珠海本土设计品牌的引入,让设计周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展示交流的设计活动,而是更关注设计与产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今年展区的另一大亮点,是设计企业不再是单方面的静态展示,还可以主动发声。在展区内,今年特设了“路演中心”专区,该专区为参展商提供展示平台,通过线下推介同步线上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设计产品。
本届设计之旅活动覆盖珠澳两地,联合60余个合作机构开展逾70场活动。自10月12日启动仪式以来,已开展凯发精英体育足彩推荐的线下活动36场,吸引逾5000人参与体验。其中,澳门设计师协会在珠海中心天际观光厅呈现《遇: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海报展》,香港设计总会联合港、澳、深、珠举办《意想四城里外展览》等,为公众带来一场思维碰撞与文化交流的设计盛宴。
市民可以关注“珠海国际设计周订阅号”微信公众号报名参与设计周活动,共同感受设计带来的创新能量,共同展望大湾区设计的发展未来。
(本文刊于2019年12月14日《珠海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