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高性能仪器研制和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未来三年,人像识别准确率将从86%提高到99%。”近日,77岁的澳门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首席教授唐远炎兴奋地介绍自己的科研项目。该项目与其他12个顶尖科创项目入库澳门大学-华发集团联合实验室,将在华发集团资助下开展应用试验,并探索产业化。
唐远炎曾在加拿大从事人工智能研究近30年,目前担任国际模式识别技术委员会主席。这个名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与智慧物联技术、仪器设备及产业化》的科研项目,出自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久前,经过层层筛选,该项目与其他12个顶尖科创项目入库澳门大学—华发集团联合实验室,将在华发集团资助下开展应用试验,并探索产业化。
这种投资关口前移、孵化服务前移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将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珠澳科技创新合作的创新之举。
强强联合:打造珠澳科技创新高地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人才、技术等要素如何在大湾区自由流动,成为珠澳两地面临的共同课题。澳门大学—华发集团联合实验室应运而生。
澳门大学是国内不多的拥有三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校,科研力量强、科研成果多;华发集团是中国500强企业和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企业”,具备产业布局广、运用场景多、市场敏锐度高、资金实力雄厚等优势。
同年10月,双方签订协议携手组建澳门大学-华发集团联合实验室,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产业孵化和培育、知识产权与科研成果转让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助推珠海产业转型升级。
模式创新:加速项目市场化转化
根据协议,未来五年内,华发集团将累计投入3亿元,其中2亿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和项目研究,另外1亿元则作为风险投资用于项目的孵化,加速项目的市场化转化。
“2 1”投资模式,是澳门大学-华发集团联合实验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性投资方式。
“科技成果产业化中,有一个人人闻之色变的‘死亡谷’,很多科技创新成果就‘躺’在了这一关。” 珠海澳大科技园研究院副院长李冬孚介绍,在科研技术从成果落地到走向市场之间,存在一个小试、中试阶段,这个期间投资大、周期长,是科技成果转化最为艰难的阶段。
“所有入库项目都以获得风险投资为最终目标,接受我们的精细孵化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扮演创业教练和顾问的角色”。
目前,华发集团已在先进制造、战略新兴行业累计投资308家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投资金额152亿元,其中74个项目已成功上市或过会,锻造了业界一流的投资能力。华发还构建了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的“四园一基地”实体运作平台,担纲联合实验室合作方的正是华发产业园运营公司。
华发的这些经历和经验将帮助澳大的这些科研成果走出“死亡谷”。
优中选优:更多澳门顶尖科研项目将入库
2020年8月,双方敲定联合实验室运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后,首批入库项目征集开启。
“项目征集阶段就受到澳大师生广泛关注,报名非常踊跃。”李冬孚介绍,经学校内部筛选,31个项目进入下一轮。
1月15日,来自广深珠三地的学术、行业、投资专家以技术领先性、团队综合实力、产业化就绪度、商业化前景以及与华发集团产业契合度等5方面指标综合评判,最终确定13个项目入库。
其中,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国家重点实验室贾艳伟教授申报的“基于数字微流控技术的便携式药物筛选平台”项目,位列微电子及先进制造类第一名。该技术主要用于癌症治疗药物的适应性测试,其研究成果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与该项目技术同源、针对新冠病毒的快速检测设备项目,已于2020年成功进入产业化阶段。
记者获悉,未来四年,还将有更多澳门顶尖科研项目入库联合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是澳门高校与珠海、与大湾区、与内地企业全方位合作的最有实质性的一个项目。”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表示,“该项目对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珠澳深度合作以及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刊于2021年3月25日《珠海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