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悟彪,铧创置业(澳门)有限公司董事长。2001年入职华发,曾任华发集团总经办、党委办主任,退休党支部书记,华发股份监事会监事长。
1992年初,林悟彪单位放假,他抽空来了趟珠海探望兄嫂。在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特区待了几天,他想:“要不不回去了吧?”恰逢劳动局有个工作机会,他火速走完了应聘流程,就在珠海留了下来。消息传回潮州老家,亲朋好友一片哗然。
2001年,原珠海市劳动局局长、新近调任珠海华发集团任总经理的袁小波给林悟彪打了一通电话:“老林,你要不要一起来华发?”没怎么犹豫,他就放弃了劳动局的铁饭碗“下海”到华发。那一年,他44岁,已过不惑之年。
这大抵是林悟彪人生中最不被理解的两个决定,又都偏偏与华发有着千丝万缕的羁绊——第一个决定,让他遇到了日后成为华发集团第二代掌门人的袁小波;第二个决定,直接让他来到了华发,奋战至今。这些年,他眼看着华发在时代的洪流中奋楫前进,那些并肩作战的岁月与携手创造的辉煌,直至今天依然让他心潮澎湃。
一晃三十载,而今回头看,林悟彪觉得,还是很感谢当年一意孤行、满腔热血的自己。
敢闯敢拼潮汕人
也许是多年文书工作练就,林悟彪记性很好。今年65岁的他能准确记得,自己是在2001年6月8日来到华发的,整整20年了。
第一天来华发报到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一天,恰好是集团从美景花园搬进水湾路新装修办公大楼的日子,“工人们搬进搬出,纸皮箱四处堆放,灰尘都还没来得及打扫,大家精气神倒是很好。”在一片慌乱中办好入职手续,人事带着他跟集团大楼的人打招呼,从一楼走到五楼,从董事长到司机勤杂,满打满算只有三十几号人,跟劳动局的规模不能比。
“怪不得周围的朋友都劝我”,他开玩笑说,已非可以任性的年纪,十年机关单位资历哪能说弃就弃?
但也知道劝不动。毕竟这种说闯就闯的事情,林悟彪也不是第一次干了。当年他在潮州一个县城镇政府从事组织人事工作,本来干得好好的,来珠海探了趟亲,看见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特区,不甘心居一隅安逸一辈子,当场决定应聘新单位,辞掉老家的工作。通知家里的时候,连电话那头的妻子都愣了很久。
家里人听说这回事后,十有八九说他“冲动”,电话打了一回又一回,喊他“考虑清楚”。但铁了心的林悟彪一概回绝。即使当时珠海还是“小渔村”,每月只拿着300元的试用工资,他也坚持在珠海劳动局的试用期满后,正式办了人事调动手续。又回了趟乡把家中妻儿接来。自此,在珠海安了家。
举家初到珠海,儿子刚转学,妻子还没找到新工作,全家开支就靠林悟彪转正后的600元工资支撑。租房子、水电费、孩子入学,处处是花销,老乡来了还得尽地主之谊在大排档请一顿,家里常常捉襟见肘。他还记得1993年春节,给了500元让小朋友带回家乡,他手边就只剩300元,两夫妻就用这300块,在珠海过了第一个年。
半路出家勤练功
在劳动局的日子,也非人们想象的顺风顺水。林悟彪最早就职于劳动监察大队,做的是简报、会议纪要等文字工作。对一直专于组织人事工作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个全新的挑战。
初来乍到,林悟彪连白话都听不懂,更不会讲。他负责会议纪要和简报的时候,听得云里雾里,只能每每在会后抓着在场的同事问“刚才你们说了什么,可不可以翻译成普通话说给我听?”一个个问清楚,再艰难地把简报做出来。
但林悟彪学东西很快。在劳动局几个月,他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粤语,还在珠海特区报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凭借优异的表现,他顺利转正成为正式的公务员,两年内从劳动监察队队员升任副大队长。1994年,他调任劳动局办公室,任负责材料文书工作的副主任,并结识了时任劳动局副局长的袁小波。
2001年,袁小波出任华发集团总经理,邀约林悟彪加入华发,他便赴任华发集团总经办主任及党委办主任。
2006年华发集团委员会换届后部分党委党员合影(左一为林悟彪)
上一任总经办主任,是个比他小上十几岁的年轻人,印象中他“做事拼命,点子很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所以年纪轻轻就被委以重任,赴京推进股份上市、开疆拓土。这个被林老感慨“后生可畏”的年轻人,就是日后带领集团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的华发第三代掌门人李光宁——当然,这是后来的故事。
永远留七分清醒
来华发之前,林悟彪对这家企业早有耳闻:从特区发展公司房地产部稳扎稳打发展起来的国企,很少准点下班。正式到任前,他开始每天跑步、爬板障山,“企业的劳动强度肯定大一些,要锻炼好身体提前适应”。
华发的工作强度果然不负他的“提前适应”。他记得当时总经办只有四个人:一名打字员,一名档案员,一名助手,还有林悟彪自己。四个人要负责全集团会务,包括各项议题的整理、参会人员的通知,会议记录、投票结果的统计,会议纪要整理、相关独立董事的协调工作……林悟彪必须全程参与负责。同时,作为党办主任的他还要准备各种上报材料,每天早晨到办公室,办公桌上等待他的文件垒成山,全神贯注也需要足足四个小时才处理完。
那时,林悟彪经常晚上八九点接到电话,第二天早上要上报一个材料,他回单位加班到半夜是常态,“搞定了才可以离开”。第二天一早,迎接他的照旧是“文山文海”。
2011年华发股份公司董事会现场
2007年与2012年,按照规定,市审计局对华发集团董事长袁小波进行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这不光牵涉到对企业领导人的审查,更是衡量企业是否良好运转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时市审计局派来个六七人的审计小组,在集团专用会议室派驻长达几个月。由林悟彪牵头负责提交审计材料,涵盖历年财务、各项经营决策。他同时负责整体调度,在数以万计的材料中,整理上交财务账本、调取会议纪要、提交各项决议供审计小组查证,随传随到。资料一摞摞一箱箱搬进又搬出,光是一天的资料就有一人高。几个月下来整理的材料,“都快填满专用会议室了”。
饶是这么浩大的工程,林悟彪也是忙而不乱,未曾出错。
在两度专业大审计中,市审计局对华发的评价都相当正面,小组人员纷纷感慨:“这么大的国企,能做到这么规范,真是不容易。”
硬骨头处理专家
只是林悟彪没想到,来华发,除了使出炼成的“看家本领”——处理材料,还有更多“新鲜”的挑战,包含但不限于:接触说服独立董事、分管物业、沟通业主……“个个都是硬骨头”。听下来,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棘手问题处理专家。
第一块“难啃的骨头”,就是容闳学校项目推进。2002年,华发准备在前山河西岸开发超级大盘华发新城,作为优质配套资源,容闳学校的建设同步起步。
当年的前山河西岸,蕉林滩涂,芦苇杂草丛生,是有名的“不毛之地”。在这上面建学校,投进去超一亿,不少独立董事打算投反对票。“他们认为投资大、回报慢,很有可能是门亏本生意”。
项目要推进,必须先过会。要过会,就需先获得独立董事的支持。如果把每一个项目当成通关,说服独立董事就是拿通行证的第一关。而且对容闳学校这样势在必行的项目,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总有人要迎难而上,去扭转局面。这任务,就落到林悟彪肩上。
2011年华发股份公司年度股东大会现场
那时候,他采取“集中解决、单点突破”的方法,先是把独立董事们召集起来耐心解释,“第一,华发新城这个大盘要走得远,必须要有相应的学校配套;第二,企业办教育是趋势,别看眼前三五年可能亏,做起来的就是龙头”,一二三四有理有据,打消了大部分董事的疑虑。
再有不理解的,就逐一上门拜访,他不把自己当公司派来的说客,只是站在董事们的立场,像朋友一样讲道理、话家常。他这套方法很奏效,通常一壶茶从热到凉的时间,就让独立董事对建设容闳学校进而推动华发新城开发有全新理解,改变他们的态度。议案顺利通过,项目动工,这才有了后来享誉南中国的教育名片——容闳学校。
但其实,世间之事大都说易行难,三言两语扭转局面,哪有真的那么轻松?林悟彪看似 “四两拨千斤”的背后,其实是做了大量的功课。他要出面协调,首先要对项目有全面透彻的了解——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了有什么好处,既然见效慢为什么还要做?每一个尖锐问题的回答,他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拜访前几个晚上,在办公室埋头研究到凌晨是常有的事情。
再者,还要有同理心和责任心,“我从来不是站在董事、财务总监的对立面,我们只是角度不同,我不用摆出很强硬的姿态,好好讲道理,谁都不是铁石心肠。”
无论是面对董事,还是众多业主,林悟彪持同样的态度。他曾有长达数年分管物业的经历,亲自处理过不少业主纷争,小到业主投诉,大到小区拉横幅。每一次,他都会带着同事挨家挨户上门拜访,了解业主需求,主持座谈会亲自与业主解释情况,开场白通常是:“我今天是来给大家解决问题的。”
一句话,就从业主眼中的“对立面”站到了同一阵线。当然,也有焦虑的时候。但他又很坚定,“解决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解决问题。”曾经有业主这样评价这位“调和者”,直率又真诚,让人很难拒绝。因此,后来很多董事、业主与他结成了朋友,直到今天见了面还会亲切叫声“老林”,得了空还会一起饮茶喝酒,有些“不打不相识”的江湖气。
十字门奇迹
2009年,濠江河畔十字门中央商务区正式动工,规模之大、效率之高,轰动一时,成就了“十字门奇迹”。
提起这个堪称华发里程碑式事件的宏伟工程,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奋战在一线的施工建设团队,事实上以林悟彪为代表的另一拨人,在水湾路的集团办公楼里,同样没日没夜、通宵达旦,在后方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那段日子,林悟彪把处理材料能力、调度本事、调和本领,几乎发挥到了极致。
2009年,林悟彪(左)与华发建设老将梁光锐(右)在十字门展厅施工现场
5.77平方公里,一年内从无到有,这样大的手笔,这样紧迫的工期,动工、招采、用人,样样要过会——“一年里大概要开上百次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议,议案决议几百个,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林悟彪作为总办主任,首先要调度办公空间。老集团办公场所不大,无法装下急剧扩张的团队。办公室不够用,就租了当时文传公司楼下的车库;会议室紧张,就到酒店租用房间,多个会议室同时启用,保证项目前期工作高速运转,及时开会决议,不误建设进度。
其次是马不停蹄地做好会议纪要和简报,有些紧急议案还要现场表决与通信表决同步进行。那阵子,工作量近乎平时十倍的强度,还要保证处处合规不出岔子。
林悟彪已经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奔波在各个会议室,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虽然“累得够呛”,但整个集团的工作气氛非常好,大家都在往同一个方向、为同一个目标拼命。前后方协同作战,铸就了伟大的“十字门奇迹”。
此后,华发在第三代领导人李光宁的带领下奋力拼搏,推动企业驶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与林悟彪约好拍摄那一天,在集团大楼走过,途经一排排办公室,每走几步,就会有人从办公室里探出头,或隔着玻璃窗与他打招呼,语气熟稔相识已久。
时光荏苒,从2001年踏进老集团到今天,林悟彪在华发已经20年了。悠悠廿载,从壮年到白头,他以人生最好的年华,亲历了华发振翅腾飞的历程。
在林悟彪眼里,华发三代领导人高瞻远瞩、忠诚奉献,带着企业稳扎稳打,取得了今天来之不易的成就。华发乘风破浪开拓进取的步伐不止,身在其中的华发人也永远在不知疲倦满怀热血地奔跑。他个人也如此,退休后又返聘,在2017出任华发置业(澳门)有限公司董事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带着历练的过硬本领,林悟彪奔赴澳门继续他的新征程,为华发的事业版图拓展再担使命。
回首往昔,他不止一次地感叹——能遇到华发,“实属职业生涯一大幸事”。